刘奔腾,男,中共党员,教授,1978年3月出生,广东兴宁人。2002年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,获建筑学学士;200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,获工学硕士;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,获工学博士。2007—2008赴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培养学习。2012年11月起在开云集团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设计艺术学院担任教师。2013年4月起任开云集团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,2020年10月起任开云集团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设计学院院长。担任中国名城委数字名城学部委员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、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理事、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设分会理事、甘肃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兼职。
教育教学工作事迹
针对工科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所面临教学资源薄弱、培养定位不准的问题,深入挖掘学科大环境和地域大背景的优势资源,提出了“工科”与“艺术”相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、多维度的教学课程体系、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以及多渠道的创新学习方式。该研究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。研究成果运用于学院的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,毕业生就业面广,社会适应性强,深得行业好评。该教学研究成果“工艺相济—工科背景下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”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奖,组织申报获批建筑学一级硕士点,组织申报并通过建筑学专业住建部评估及城乡规划“双一流”专业,发表相关教学论文3篇,受邀作专题报告5次,指导研究生毕业31名。
科学研究工作事迹
针对历史文化村镇所面临生活方式改变、历史风貌同质、公共空间衰落等社会经济和物质形态的问题,运用规划学、建筑学、人类学等方法动态剖析了各社会群体在保护中的行为和动机,揭示了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。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了平原地带、丘陵地带和山区地带三种历史村镇保护模式,设计了不同模式的保护目标、方法和策略。研究从保护与发展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出发,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学理演进的辩证逻辑,提出了既有个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行动实践指南。该研究强调对现有保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,旨在探索适宜中国村镇特色和情境的保护理论和方法。该科学研究成果“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研究”获得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出版相关专著4部,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5篇,受邀作学术报告12次。
服务社会工作事迹
针对甘肃省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国家级传统村落面临破坏的问题,带领团队编制了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。规划对朱家沟村物质形态保护和民俗文化甄别,继承朱家沟村整体风貌特色并建立古村风貌展示体系。规划实施后,完成了重要文物古迹和街巷空间的修复和环境整治,实现了朱家沟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。朱家沟村2020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2020年7月入选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2020年成为甘肃省政府、农业农村部、世界旅游联盟、法国“一带一路”美丽乡村联盟举办的“一带一路”美丽乡村论坛会议场地之一,成为文化传承与旅游活化的代表村落,是甘肃乡村旅游的新名片。该服务社会成果“朱家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”“康县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专项规划”分别获得甘肃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,在23个村镇保护规划中运用推广,受邀为市(州)作培训讲座8次。